-
Science重要发现开启乙肝新疗法
-
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阴性慢乙肝停药标准确定
乙肝e抗原(HBeAg)阴性患者的佳核苷/核苷酸治疗时间尚未知晓。亚太肝病研究协会(APASL)指南建议,如果间隔>6个月以上HBV-DNA3次检测均为阴性,应用核苷(酸)类似物(NA)治疗的HBeAg阴性慢乙肝患者可以考虑停药。
-
[AASLD2013]王宇明教授:核苷(酸)类似物研究进展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全世界范围内慢性肝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抗病毒是(CHB)的关键。目前抑制病毒复制的药物主要有干扰素(IFN)和核苷(酸)类似物(NA),其中IFN能使部分CHB患者的病情得到长期缓解,但不良反应也限制其应用;NA具有抑制病毒DNA聚合酶的作用。
-
HBVcccDNA 临床意义研究新进展
乙型病毒性肝炎呈世界性流行。据推算,我国现有HBV感染者约9300万,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2000万。虽然近年来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治疗疗程、耐药及停药后复发等一系列问题仍是目前困扰临床的难题。
-
庄辉院士:我国现行乙肝疫苗仍安全有效
目前,全球已有177个国家将乙肝疫苗纳入新生儿免疫规划,取得了显著的预防效果,各国儿童的HBsAg流行率明显下降。
-
核苷(酸)类药物治疗成功的患者如何停药?
对于e抗原阳性的“大三阳”患者,治疗1年后检测ALT、HBV DNA和e抗原、e抗体,若ALT正常,HBV DNA检测不到,并且发生了e抗原血清学转换,再继续服药,每3个月至半年检测一次ALT、HBV DNA和e抗原、e抗体,保持以上疗效1年者,方可停药。
-
近几年慢乙肝发生肝癌的风险预测研究进展
近日发表在《Journal of Hepatology》的一项研究发现:由肝脏硬度测定(LSM)、年龄、血清白蛋白和HBV DNA水平构建的肝脏硬度测定-肝癌风险(LSM-HCC)评分,可准确预测慢乙肝患者发生肝癌的风险。
-
王贵强教授:HBsAg定量在抗病毒治疗中的意义
在干扰素为基础的治疗过程中,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定量可以预测长期治疗应答;HBsAg定量联合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可以考虑作为停药指标,而单一HBsAg定量尚不足以作为停药指标。此外,HBsAg定量变化对个体化治疗的价值(如延长疗程)尚待研究。
-
恩替卡韦长期抗病毒治疗降低HCC风险
国内外慢性乙肝(CHB)治疗指南均将“通过抗病毒治疗阻断肝脏疾病进展,减少肝硬化、失代偿期肝病和肝细胞癌(HCC)的发生,从而改善生存和生活质量”作为CHB治疗的终目标。
-
慢性HBV感染的免疫应答特征
母婴传播引起的新生儿耐受是HBV持续感染的原因之一。新生儿耐受可能是由e抗原(HBeAg)诱导产生的。在转基因小鼠中,HBeAg能穿过胎盘介导新生小鼠产生免疫耐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