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公血吸虫病】简介
湄公血吸虫病于1950年在泰国南部先发现。本病在老挝湄公河的江岛(Khong island)流行。1978年才正式命名为湄公血吸虫病(schistosome mekongi)。本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发热、肝脾肿大、腹痛、腹泻等。
湄公血吸虫病基本知识
是否属于医保:非医保疾病
发病部位: 肝 肠
传染性:该病有传染性
传播途径: 血液传播 虫媒传播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相关症状: 腹水 低热 肝脾肿大 发烧 腹痛并发疾病: 阑尾炎 结肠癌 湄公血吸虫病诊疗知识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 传染科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
治疗费用: 市三甲医院约2000-5000元;
治愈率:30%
相关检查: 血常规 肝功能检查 粪便寄生虫 寄生虫血液检查 普通透视检查(透视) 常用药品: 马洛替酯片 马洛替酯缓释片 吡喹酮片
【湄公血吸虫病】哪些症状
症状
1.发热 间歇或弛张热,可伴有畏寒和出汗。症状较轻时表现为低热,有自限性。
2.肝脾肿大:绝大多数急性期患者有肝脾肿大。肝肿系由于大量虫卵结节形成,引起周围组织充血、水肿,造成肝脏急剧肿大,其质软,且有压叩痛。脾脏受虫卵毒素刺激而充血肿大,触感明显。晚期 湄公血吸虫病还可出现肝纤维化。
3.胃肠道症状 湄公血吸虫在肠道生长繁殖可引起肠道发炎、脓肿、溃疡。多数病例表现为慢性腹泻、腹痛,大便稀或带粘液,偶尔带血。重者有脓血便伴里急后重,类似慢性菌痢。
长期感染,未能得到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彻底者容易发展为慢性湄公血吸虫病。慢性期可无症状,有症状者常见胃肠道反应,也有肝肿大、肝硬化等表现。晚期患者可表现出消瘦、肝脏萎缩、肝硬化、腹水、腹壁静脉怒张等症状。
本病可采用粪便虫卵浓集的醛醚法或毛蚴孵化法、肠粘膜活组织检查等来诊断。
【湄公血吸虫病】应该做哪些检查
1.病原检查
病原检查对本病的诊断具有重大意义,主要的检查方法以有粪便虫卵浓集的醛醚法或毛蚴孵化法、肠粘膜活组织检查。
2.实验室检查
(1).血象检查 急性血吸虫病患者血象以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为特点。白细胞总数多在(10~30)*109/L之间,嗜酸性粒细胞一般占20%~40%,有高达90%,但极重型急性血吸虫病患者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常不增多,甚至消失,而中性粒细胞出现增多。慢性期嗜酸性粒细胞仍有轻度增多。晚期则因脾功能亢进,白细胞与血小板减少,并有不同程度的贫血。
(2).肝功能试验 血清球蛋白显著增高,血清丙氨酸转酶(ALT)也轻度增高。晚期患者由于肝纤维化或肝硬化,血清蛋白明显降低,出现血清蛋白与球蛋白比例倒置现象。慢性血吸虫尤其无症状患者肝功能试验大多正常。
3.辅助检查
(1).CT扫描 晚期血吸虫病患者经CT扫描可显示肝包膜与肝内门静脉区有钙化现象;肝包膜增厚钙化,与肝内钙化中隔相垂直;在两者交界处并有切迹形成。重度肝纤维化可表现为龟背样图像。
(2).B型超声波检查 经B超检查可见肝脾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