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道华支睾吸虫病】简介
华支睾吸虫(clonorchiasis sinensis of bile duct)俗称肝吸虫,于1874年次在印度加尔各答1例华侨的胆管内发现,1908年在国内证实。1975年,在湖北省江陵县西汉古尸和战国墓古尸体内发现华支睾吸虫虫卵,证明本病在我国流行至少2300多年。华支睾吸虫病几乎遍及世界各地,主要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等亚洲国家。目前我国有26个省、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有本病发生或流行,因不良饮食习惯,我国广东省感染人数多,约超过500万,占全国总感染人数的一半。成虫寄生于胆道系统内,引起胆道华支睾吸虫病(chonorchiasis of bile duct),轻者可无症状,重者引起胆囊炎、胆管炎、胆道结石、胆道肿瘤以及营养不良及生长发育障碍。
胆道华支睾吸虫病基本知识
是否属于医保:非医保疾病
别名: 肝吸虫病
发病部位: 肝
传染性:该病有传染性
多发人群:无特殊发病群体
相关症状: 腹痛 发烧 乏力 反复感染 食欲异常 并发疾病: 胆囊炎 急性胆囊炎 慢性胆囊炎 胆管癌 胰腺炎
胆道华支睾吸虫病诊疗知识
就诊科室: 肝胆外科 肿瘤科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
治疗费用: 市三甲医院约(3000-8000元);
治愈率:60%
相关检查: 经皮经肝胆道造影术 血常规 肝功能检查 常用药品: 盐酸左旋咪唑糖... 阿苯达唑颗粒 阿苯达唑胶囊
【胆道华支睾吸虫病】哪些症状
一、症状
潜伏期为1~2个月。
轻度感染者常无症状,仅在粪便中发现虫卵。
感染较重者多为重复感染,缓慢起病,但非流行区感染者可以急性起病。急性期的临床表现主要有消化道症状和过敏反应,包括食欲不振、上腹隐痛与饱胀、肝区隐痛、肝大(尤以左叶肿大为明显)等表现,并有发热、乏力、头晕、失眠、精神不振、记忆力减退等症状。偶可因大量成虫堵塞胆总管而出现胆绞痛及阻塞性黄疸。
慢性期无明显症状者占34.2%,较为常见的有乏力、上腹不适、腹痛、肝区隐痛、头晕等,其次为头痛、失眠、食欲减退、腹泻等。慢性重复感染的严重病例可有肝硬化及门脉高压症,表现为消瘦、贫血、水肿、肝脾大、腹水、黄疸等。严重感染的儿童可出现营养不良和生长发育障碍,甚至可引起侏儒症。
有些病者在严重感染后1个月左右突发寒战、高热、肝大伴压痛,有轻度黄疸,少数出现脾大,尚可有肺部浸润。数周后急性症状消失而进入慢性期,表现为疲乏、消化不良、肝大伴压痛等。
二、诊断
在流行区,由于人们普遍对本病有所认识,根据临床表现等很容易确诊,但在非流行区易导致误诊。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症状和体征、结合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可明确诊断。
【胆道华支睾吸虫病】应该做哪些检查
1.虫卵检查 粪便中找到虫卵可以确诊华支睾吸虫病,检出率约50%左右。常用的方法有直接涂片法、水洗沉淀法、改良加藤厚膜涂片法及醛醚法。后2种方法检出率较高。直接从十二指肠引流液中检查虫卵,检出率接近100%,因操作麻烦,增加病人的痛苦,不宜常规使用。
2.免疫学检查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诊断华支睾吸虫病,血清阳性率达89.7%~100%,本法简便、快速,血样用量少,敏感性和特异性高,判断结果容易,是目前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还有多种常用的方法,皮内试验的阳性率在92%~95%,约有5%假阴性,可作初步筛选。血清免疫学间接血凝试验(IHA)阳性率90%。
3.血象 可有白细胞总数增多,嗜酸粒细胞升高;严重感染可出现贫血象。
4.肝功能试验 轻度感染者变化不大;重度感染者主要表现为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减少,白蛋白/球蛋白比例可倒置,ALP升高;血清ALT正常或轻度升高。
5.B型超声波检查 中重度感染时常见到肝内胆管扩张,肝脏肿大,扩张的小胆管呈丛林状分布,围绕扩张的小胆管形成一个个不伴声影的小光团或沿门静脉分支走行呈点状强回声,似繁星散布。
6.胆道造影 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PTC),经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ERCP),以ERCP较常用。胆道造影的特点是:扩张的胆管不是以树枝状由粗变细,而是因虫体阻塞,增宽的胆管分枝突然截断,呈秃枝状或末端呈囊状,扩张的胆管内也可见细丝状或椭圆形透亮区。
7.CT扫描 华支睾吸虫引起的胆管典型的CT改变变是肝内胆管从肝门向被膜方向均匀扩张,管径大小相近,这与一般阻塞所致的胆管扩张是从肝门向周围逐渐缩小有明显差别。引起被膜下胆管末端呈囊状或杆状扩张的发生率也较高,达90.8%(148/163例)。CT可同时显示合并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