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进行了次医保药品准入的国家谈判,从结果来看,成功率达到81.8%,高降幅70%,百姓逐渐能够用上便宜的正规药。
医保药品国家谈判解决了什么问题?
日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组织了次医保药品准入的国家谈判,并公布了36种药品价格的谈判结果,确定了这些药品的医保支付标准。这36种药品大多属于肿瘤靶向药以及治疗心血管病、血友病等重大疾病的药品,在列入医保前价格高昂、难以购买。
为何需要药品谈判机制?
中国进口专利药价格高于其他国家,目前实行的药品专利制度与外资药品享受的“超国民待遇”是主要因素。在某些医院,专利保护期外的外资药品依然可以在采购中享受高价格。
此次价格谈判成功的36种药品包括31种西药、5种中成药。据《人民日报》记者统计,不少药品仅2015年的在华销售额就高达上亿甚至十几亿元。面对国内高昂的价格,依靠进口靶向药延续生命的癌症患者有的选择放弃,有的被迫到印度等国采购进口药品或低价“仿制药”。
企业为何愿意“降价卖药”?
从结果来看,此次医保谈判成功率达到81.8%,高降幅有70%,老百姓渐渐能够用上便宜的正规药。中国是全球第二大医药消费市场,而基本医保是中国医疗服务的大买家,为百姓支付了大笔费用。药企想要这块“蛋糕”必先进入医保目录,这也导致了本次谈判企业间的竞争非常激烈。比如诺华的雷珠单抗和康弘的康柏西普,雷珠单抗曾主动降价20%。
对于医保部门而言,随着处方类药品支付费用的增长,在保障患者用药的同时需要确保医保基金平稳运行,有效控制医保基金支出和社会医药费用负担。通过价格谈判,医保部门的角色发生了转变,从原来的付费变为主动选择,并确定付费产品的价值、价格以及使用过程中的合理性。
救命药应有“国产代替”
药价谈判是中国医保和药价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可是要从根本上解决高价救命药的问题,应该鼓励国产仿制药的创新与研发。目前,国产仿制药面临的问题是治疗质量达不到要求,安全却无效。
为了提升仿制药的质量监管,2016年3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意见,要求开展仿制药与原研药质量与疗效一致性评价。近两年陆续出台了配套政策,旨在引导和鼓励仿制药企去承担尽快研发好药的责任。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6月,中国等待审评的药品注册申请已由2015年高峰时的22000件降至6000件,基本消除了药品注册积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