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曾于2012年推出“京18条”,旨在推动社会办医。近日,北京出台新版“京18条”,明确提出鼓励社会办医在4个方面发力:鼓励社会资本在医疗资源薄弱区域、紧缺专业领域办医,鼓励实施品牌化、集团化经营,鼓励开展新业态、新模式经营。文件称北京将严控公立医院规模,为社会办医让出服务空间。
鼓励社会办医在薄弱区域“补短板”
新“京18条”的全称是《北京市促进社会办医健康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全文18条。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促进社会办医,主要是发挥“补短板”的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在医疗资源薄弱区域和紧缺专业领域开办医疗机构。下一步,北京市主管部门将根据本市资源分布、社会需求等因素定期进行动态调整和向社会发布。“一些经历多年已经形成自身口碑、获得老百姓认同的社会办医品牌,我们要给他们的连锁经营开绿灯。”这位负责人表示,北京市还将鼓励社会办医实施品牌化、集团化、连锁化经营,成规模、上水平发展。同时,还支持“互联网+健康医疗”、“保险+医疗”、医生集团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
对于符合上述4个方向的社会办医,新“京18条”提出,将在准入、财政、医师多点执业、用地等方面实行差异化支持政策。
疏解腾退空间可改做医疗用途
针对社会办医普遍反映的发展空间受限的问题,相关负责人表示,北京市将给出3条破解通道。
先是给增量的社会办医留出城市空间。北京已经要求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与城市总规、土地利用总规、环境保护规划等的衔接,并按照一定比例为社会办医规划预留空间。在存量方面,在符合城市总规划的前提下,一些医疗资源薄弱区域,可以将非都功能疏解腾退出的厂房、土地调整为医疗用途,社会办医也可以入驻。
同时,还将为社会办医让出服务空间。相关负责人介绍,文件中有“一个坚持”和“两个严格控制”,即坚持公立医院以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为主,促进公立医院回归公益属性;严格控制公立医院单体规模和超常规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严格控制公立医院特需服务规模,拓展社会办医的功能空间。
鼓励医师个体组建医生集团
在医师执业方面,此前北京市已经出台政策,取消医师多点执业地点数量限制,不再将第一执业地点单位同意作为审批前置条件。
新“京18条”进一步简化医师的执业注册手续,提出创新医务人员流动模式,全面实行医师电子化注册,实行医师区域化注册,开展非全日制医师工作试点,鼓励医师个体与医疗机构签约服务或组建医生集团,在薄弱区域和基层社会办医疗机构执业经历可视同为医师专业技术职称晋升前基层服务经历等政策措施,进一步推动医师合理流动,破解社会办医的人才困境。
■解读
医院不良执业将纳入黑名单
针对社会资本普遍反映进入难、限制多的问题,新政对社会办医准入流程进行大力优化。其中,北京市将建立卫生计生、环保、消防、民政、工商等部门的审批信息共享机制,避免重复提交材料和循环证明,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同时,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登记的审批时限从60个工作日压缩到30个工作日,审批周期大幅缩短。
对仅提供传统中医药服务的门诊部、诊所实施备案制管理,鼓励社会力量举办中医医疗机构。
新政提出,按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社会办医疗机构经认定为非营利组织的,对其提供的医疗服务等符合条件的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同时,按相关政策,北京市对社会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免征行政事业性收费,对营利性医疗机构减半征收行政事业性收费。在接受政府管理的各类收费项目方面,对社会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执行与公立医疗机构相同的收费政策和标准。
在消除社会办医政策障碍的同时,新“京18条”提出创新和完善监管机制。相关负责人表示,北京坚决不允许社会办医损害百姓的健康利益,为想做事、守规则的社会办医机构铺设阳光大道,让钻空子、违法违规的处处受限,寸步难行。文件中提出具体措施包括,除了加强行政监管、建立跨部门监管联动机制外,还要求强化信用建设。北京将建立医疗机构及其从业人员信用记录,实施守信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同时建立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公示平台,公众可以在平台看到医疗机构的信用情况。不良执业的医疗机构将纳入黑名单,对严重违法违规的法人和负责人实行行业禁入、医务人员吊销执业证书,提高失信者的违规成本。
新政还提出,加强对非营利性社会办医疗机构的监管,规范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退出流程,堵住漏洞,防止社会办医机构享受非营利性优惠政策的同时转移资产和利润。
■讲述
对民营医院不能一出事就一竿子打死
近年北京社会办医快速发展,在此过程中,民营医院面临哪些困难与瓶颈?一位妇产专科民营医院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医院面临的大问题是医生年龄偏大,“接班”的年轻人才不足。该负责人介绍,加入民营医院的医生主要分为三部分:从大医院离退休的医生、由于发展前景及人际关系等问题从公立医院跳槽出来的医生、前来北京就业的外地医生。医生队伍平均年龄较大,高龄医生“退役”后,往往后继无人。他说,之前由于民营医院医生在职称评定上受限,很难吸引中青年人才。去年职称评定的瓶颈被打破后,这个问题有所缓解,不过困难仍然存在。
上述妇产医院负责人告诉记者,民营医院想要生存,不能和公立大医院走一样的路子,只能寻找差异化的发展路线。他曾花近一年时间去多家医院调研,发现公立医院医疗技术好,但由于各方面原因,无法满足病人所有需求。而民营医院可以在两个方面谋求出路,一是发展高端医疗,满足高收入群体的医疗需求,二是走便利亲民路线,提供更多人性化服务,如送药上门、开车接送等。
他还认为,在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民营医院需加强自律,政府也要强化监管。“以前一旦某家民营医院出现问题,社会上就把所有民营医院都否定了,这对我们影响很大。”他认为,对于出现严重问题的民营医院,监管部门该摘牌就要摘牌,对于合法经营者,则要破除偏见,不能一竿子打死。
一位民营骨科医院负责人则表示,希望新农合能纳入民营医院。他说,不少农村患者去公立大医院看病,挂不上号,无法进行手术,转到民营医院之后只能全部自费,压力很大。■背景
北京民营医院6年增453家
市发改委介绍,2012年以来,北京市政府出台了《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若干政策》(京18条)、《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两个社会办医纲领性文件,相关委办局则先后出台20余个配套文件,着力改善社会办医环境。近几年,全市社会办医发展迅速。
先是机构数量持续增加,截至2016年底,北京共有社会办医疗机构4445家,占全市医疗机构总数的42.5%;与2010年末相比,社会办医疗机构增加1278家,增长40.4%,其中包括社会办医院453家,占同期新增医院总数的65.3%。与此同时,社会办医水平不断提升,出现了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美中宜和妇儿医院、凤凰医疗集团等一批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的品牌社会办医疗机构。
在“补短板”方面,社会办医也发挥积极作用,“十二五”期间,全市新增社会办康复医院7家、护理院3家、儿童医院6家、妇产医院16家、精神卫生医疗机构6家。这些医疗机构还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如北大医疗产业集团与湖南株洲恺德医院开展产权合作,和睦家等在京外建立分院。在社会资本的刺激下,新业态亦不断显现,涌现出春雨医生、好大夫在线等一批“互联网+”医疗企业,诞生了全国个体制内医生集团——大家医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