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面对高速增长的医疗费用,快也是便捷的方法就是进行全面的遏制。在以药养医的体系下,遏制的核心目标是药品,主要的路径是对药品的核心销售渠道——医院进行全面的调整。
先,遏制将以医保为纽带,这是与此前的改革完全不同的。长期以来,中国的医疗体系是服务方强势和支付方弱势。由于支付方被动支付,对服务方毫无约束,这导致医疗服务的改革很难真正推行下去。从国际成功经验来看,支付方的强势是改革成功的关键。因此,这次改革以支付方为核心来推动将有助于具体措施的事实落地。目前从全国层面来看,以DRG模式为核心的临床路径管理开始推行、药品的医保支付标准即将出台,这些都有助于支付方的精细化管理能力提高。同时,部分地区在摸索强化医保部门的权力,从福建的措施来看,医保办的成立将跨部门的权力收归一个部门,形成了有效的全面监管,如果这一模式向全国推广将大大提升支付方的监管能力。无论是从短期的发展还是长期的趋势来看,作为支付方的医保将日益强势,也将有效的推动改革的实质性发展。
其次,药品费用是遏制的核心。强制性的药品零加成让医院失去在药品上逐利的动机,因为药品不再是利润来源而是成本负担。同时,在各个医院强制要求降低药占比到30%以下,提升医疗服务占比,使医院重回服务这一根本。为了让政策能在短期内体现效果,严格控制医疗行为将是未来政策发展的重点。处方点评和合理用药等系统都将全面铺开,对医生的大处方和大检查都将进行严格监管。在控制医院的同时,对药企进行压制。除了传统的药品招标改革之外,还将对流通渠道进行两票制改革,压缩中间渠道。未来可能还会对商业配送和代理商进行分离,有效的隔断其中的利益链条。当然,公立医院对此的规避方法是非常多的,发展供应链业务、在外面自己开药店等手段将逐步增加。因此,后续的政策跟进将更为密集。
后,服务是政策的配套。为了提高政策的可接受度,提高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现行医院管理体制和提升医务人员工资都措施已经陆续推出。药品零差率实施之后,医院收入的减少部分主要来自财政补贴、服务收入的提高和削减成本来完成。但由于财政补贴的到位缓慢、医院长期粗放式管理导致对自身成本削减较为困难,医院的收入出现了事实上的减少,这对医生的收入也产生了影响,如何平衡其中的利益关系较为关键。比如三明的模式中,医生和医院都实行年薪制,年薪与岗位工作量、医德医风、社会评议挂钩,不与药品、检查、耗材等收入挂钩。但这是一种高压下的模式,要将其制度化仍需将利益再平衡,否则医生的懈怠将影响改革的成效。
总体来看,遏制仍将是未来3-5年的重点,而且,随着政策的日趋严厉,对政策的抵抗也将日益明显。因此,未来不排除出台釜底抽薪的措施,比如门诊药房直接移出医院、将大医院分拆等措施。由于控费已经成为政策的主要基调,未来的医疗服务市场将不得不面临巨大的调整,极大的改变目前公立医疗体系运转。